华师导航教育

··2024年华侨港澳台联考暑假班、全日制班、周末班报名招生中!! 微信号:13671693374·2023年港澳台华侨艺术类考试招收·2017年“华师导航教育”录取成绩单
常见问题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专栏

历史专栏

港澳台联考历史专题复习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2017-06-20 阅读:

 世界近现代史总归纳

专题一        国际关系格局

1】概括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1)   变化:

= 1 \* GB3 19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欧洲大陆各大国一度“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占了很大的优势,具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 2 \* GB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英国虽然削弱了,但其仍保持住了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地;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军事实力在英国之下。

③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出现了美苏两分天下的两极格局。这是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造成的。

④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美国实力最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2)    原因:由以上叙述可知,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2】简述20世纪国际局势的变动。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1 \* GB3 形成:1919年签订对德合约--《凡尔赛合约》,以及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的合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四国合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构成华盛顿体系。

②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 3 \* GB3 实质:一战后列强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 4 \* GB3 瓦解:凡尔赛合约: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海军、建造军舰;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侵入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华盛顿体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2)    雅尔塔体系

①   背景: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衰落,美苏两国成为势均力敌的两大强国;二战后期一系列的国际会议,确立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   内容:处理战败国,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

③   实质:美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规划;

④   演变:1949年北约、1955年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⑤   解体:七十年代,美、欧、日经济上三足鼎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走向多极化。

3】关于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    相同点

= 1 \* GB3 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 2 \* GB3 都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国际新秩序。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④都随着大国间军事、经济实力的变化而瓦解                                                                                      

= 5 \* GB3 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2)   不同点

= 1 \* GB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的是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美苏两极格局(打破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它敌视苏联;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并把它们都纳入国际关系中。

= 3 \* GB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建立的国际联盟,表面上宣称维护和平,实则纵容侵略,未能避免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建立联合国,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

= 4 \* GB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中崩溃,雅尔塔体系终结了东欧剧变、苏联和华约解体。

4】归纳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关系特点,分别用史实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   美苏争霸从美国占优势到苏联占优势。原因是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六十年代初古巴导弹事件证明了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但是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越陷越深和经济增长的缓慢,加上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力量大为增长,美国在争霸中力不从心,而对苏联的一系列扩张,美国不得不采取守势。

(2)   社会主义阵营破裂,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和中苏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苏联企图控制中国,接着撕毁援助协定,又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等。

(3)   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原因是:七十年代初欧共体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许多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于是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在政治上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西方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第三世界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原因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建立起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他们在斗争中不断加强团结,1961年形成不结盟运动,接着建立七十七国集团,形成第三世界。他们加入联合国与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展开斗争,同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影响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二      国家关系专题

²  美日关系

1 】一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

(1)   一战期间,日本在亚太地区侵略扩张,欲独霸中国,与美国利益发生尖锐矛盾冲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以《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以《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抑制了日本侵略势力。

(2)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今儿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损害了美国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对日逐步采取遏制政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同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打败日本。

(3)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采取了削弱日本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的东亚据点,改削弱日本为扶植日本的政策,并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4)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要求建立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2】试述“一战”中及“一战后”初期的美日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影响。

(1)   一战时:前期美日利用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之机,极力扩展经济势力,展开争夺,在中国突出的反映为黎元洪与段祺瑞之争。后期,美国对德宣战,力量受到牵制,向日本妥协。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利益”,日本支持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独霸中国的地位。

(2)   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取得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和太平洋上德属岛屿的委任统治权。日本的扩张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美国随着经济实力膨胀,争夺中国和远东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展开激烈的造舰竞赛。为此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埋葬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再加上美英压力,日本被迫把攫取的山东主权归还中国。这样美、日矛盾不仅不能缓和,反而激化。

²  美欧关系

3】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1)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西欧,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复兴西欧的同时,控制了西欧的经济。美国又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了西欧的政治。这样,美国与西欧确立了不平等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美国处于领导支配地位,西欧处于服从地位。

(2)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崛起,西欧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不再像过去一样受美国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而努力,即要求同美国建立平等的政治伙伴关系。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西欧大国的反对,但整体而言,自二战以来,美国与西欧是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估测4】简述二战后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其影响

A:过程

(1)   战后至五十年代中期,形成冷战下的两极格局。在美国的领导下采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在苏联的领导下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2)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也有剑拔弩张的时刻: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美苏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缓和事例: = 1 \* GB3 苏联主动与西方合作,签订奥地利合约,结束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②苏联承认联邦德国;③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紧张事例:①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3)   60年代到80年代初,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时期。主要表现:苏联加强军工企业的建设,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凭借其与美国争霸;达到最高峰时,于1979年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而且陷入越南战争。尼克松上台后转变态度,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且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到里根统治时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增长,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实行“星球大战”计划。

(4)   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军事上实行全面收缩,主要精力转向经济、政治;而美国此时经济持续发展,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美苏争霸中遥遥领先,最终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从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B、影响: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德国、朝鲜),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也促使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C、英德关系

5】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期间、战争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德三国之间的关系变化。

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与英法两国矛盾加剧:德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与国际市场,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法德矛盾由来已久;

     ②英法等国组成针对德国的军事政治集团:虽然英法在北非殖民地存在矛盾,但是德国成为其共同敌人,最终英法化解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2)一战中,英法并肩对德作战,在西线战场组织马恩河、索姆河、凡尔登等战役;

(3)   ①一战后初期,法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②英国想削弱德国以维护其海上霸权地位,但又担心法国势力膨胀,不愿意过分削弱德国;

③在处理德国赔款等问题上,英法两国立场不完全一致;之后德国要求延期还款,英国同意,而法国坚决反对,并联合比利时制造“鲁尔危机”,最后在英美压力下,法国屈服。

④法国出于安全考虑,召开洛迦诺会议,试图通过协议的形式限制德国,但由于英国不承担军事义务,所以对德国不构成威胁。

⑤而德国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谋求改善自己的不利处境,在洛迦诺会议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逐步摆脱战败国地位;

 (4)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扩张,英法为保住既得利益,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②德国恰恰利用英法德软弱,加紧对外扩张,增强实力,待准备充足后,仍将英法作为首先打击的对象。

6】简述一战后至二战结束,英国对德国政策的辩护及其原因。

(1)   政策:在巴黎和会上,,英国主张削弱德国,但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原因:在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问题上,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防止法国势力过分强大,利用德国牵制法国和苏俄。

(2)   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原因:企图避战自保和祸水东引。

(3)   二战爆发后,英国由宣而不战到坚决抵抗。

原因: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丘吉尔取代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德国已经攻入法国境内,英国将成为下一个侵略目标。

D、欧洲各国关系

7】慕尼黑协定到二战爆发,欧洲大国围绕战争与安全问题展开了哪些主要的外交活动?结果如何?

(1)   随着法西斯国家德意的侵略扩张,英法苏三国开始展开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但是英法与苏联在承担具体义务上分歧无法调和,致使三国进行的军事谈判也因英法缺乏诚意而没有取得实际结果;

(2)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1939年德意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相互承诺在发生战争时彼此给与全力援助。

(3)   慕尼黑阴谋之后,苏联加深对英法德不信任,苏德之间开始秘密接触;最终在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   因为英法苏之间分歧严重,所以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集体安全未能实现,而这无形之间为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条件。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分析说明西欧加强经济联合的主要原因及发展趋势。

(1)   发展阶段:①战后初期到五十年代初:经济恢复阶段;②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③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缓慢:滞涨阶段。

(2)   ①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西欧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做基础;战后依靠了美国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和统治的迅速稳定。

②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促进;利用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得廉价的资源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③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处于“滞涨”状态下,经济政策的不稳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促进作用削弱。

3)①经济发展角度:战后各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要求西欧各国之间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西欧各国经济发展较为接近,贸易往来密切和国际化,促进了经济上的联合,区域集团化成为发展趋势。

     ②国际关系角度60年代以来,美苏争霸,战略重点均在欧洲,对西欧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面对这种争夺与威胁,西欧仍何一国都无法单独应付。为了生存与发展,促成了西欧在经济乃至政治上走向联合,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表明西欧各国的关系更加密切。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与抗衡。随着日本和欧共体经济的发展,他们加快了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并积极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60-70年代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成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共同愿望;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苏东巨变,直接导致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

(3)   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纪70,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并展开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E    法西斯专题

9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施罗斯福新政。试分析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其影响

(1)   原因: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②国际原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中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③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大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④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2)   影响:

①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②  美国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和日本分别出现法西斯运动。比较德、日法西斯运动的不同,指出德、日法西斯政权造成的危害。

(1)   德国:一个政党,即纳粹党;一个领袖,即希特勒;运动基础广泛;活动以合法方式为主,成员基本为社会中下层。

(2)   日本:派别繁多,没有绝对领袖,即军部占主导地位;运动基础相对狭窄;暴力活动频繁;统治阶层是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危害: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估测11】简述1931—1940年英法及国联是如何一步步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最后又抛弃这一政策的。

(1)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提议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对日本未产生 约束作用。

(2)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国联对意大利制裁不彻底,如英法并没有禁止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并没有切断苏伊士运河,因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3)   西班牙内战中,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使人民阵线孤立无援;法西斯国家则更加有恃无恐,肆意扩张。

(4)   为绥靖德国,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克割让领土,签订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5)   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对德宣战,但并未积极进攻,出现“奇怪的战争”、“静坐战”,直到19406月法国沦陷,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决抵制。

12】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最重大的军事行动,简述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及主要成果,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1)   原因和时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也加深了英、美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从而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421月,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宣言,表明同盟正式形成。

(2)   军事行动:同盟形成后,采取的最重大的军事行动有:中途岛战役;北非战役和西西里岛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进入德国,攻克柏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   会议和成果:英、美、苏三国政府的首脑会议是:德黑兰会议,决定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开辟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击败德国法西斯,战后建立联合国;波茨坦会议,决定根除德国军国主义,重建德国民主政治,督促德国无条件投降。

(4)   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说明,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易被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反法西斯同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13】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战争优势的转变及转化的原因。

(1)   二战初期阶段,战争优势在德、意、日法西斯一方。

主要原因: = 1 \* GB3 英法等西方大国长期以来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实行绥靖政策;

          = 2 \* GB3 法西斯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③  法西斯侵略往往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取得了暂时的军事优势。

21942—1943年,战争优势转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方。

主要原因: = 1 \* GB3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苏联和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空前团结,互相配合与援助。

          ②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力、物力各方面都大大超过轴心国,而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③1943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1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严重局面。这一时期法西斯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面对这种严重局面,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其中,西方大国的态度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表现: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军备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日本大肆侵略中国;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2)   态度: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七大,提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策略;世界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法西斯国家结盟,形成三国轴心。

(3)   影响: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也使当时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遭到严重挫折。

15】二战中的两个军事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两者斗争的结果如何?并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1)   轴心国同盟形成:①“一战”后,受严重打击的意大利 由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需要极权政治,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党乘机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统治。而德国和日本受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特别严重。由于极权政治需要和法西斯势力抬头,德日先后建立了法西斯统治。②出于相同的利益需要,德日意相勾结,1940年正式结成轴心军事同盟。

(2)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①“二战”中,美国的利益不断受冲击,逐步调整了对外政策,英美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并与苏联接近。②19421月,26过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3)   斗争结果:反法西斯同盟胜利。

(4)   原因:反法西斯国家进行的正义战争,得到了热爱和平的世界人的支持;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力量空前强大,团结协作打乱了法西斯同盟的行动。

【估测16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形成了哪三股政治势力?相互关系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战争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1)   三股政治势力:法西斯轴心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美,反对法西斯的苏联及世界人民。

(2)   相互关系:英法美既害怕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又敌视苏联,为保护自己,祸水东引,纵容法西斯侵略。轴心国打着反对共产主义旗号,利用英法美的纵容,到处侵略扩张。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积极起来抵抗。苏联及国际进步人士则大力支持西班牙、捷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时苏联还为建立欧洲安全体系而努力。

(3)   变化:二战爆发后,轴心国先后向英法开战,法国沦陷,英国岌岌可危,美国珍珠港被偷袭,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德国在侵略欧洲许多国家后,野心膨胀,向苏联开战,苏联人民坚决抵抗法西斯进攻。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不但激起世界人民的仇恨,而且加深了英美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英美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放弃敌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态度,调整政策,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   影响: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溃灭,为二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估测1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国际关系方面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表现如何?其中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1)   基本矛盾及表现:①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封锁。

                ②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在巴黎和会上的争斗,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争夺,美日英的海军军备竞赛等。

               ③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巴黎和会上对战败国领土、殖民地的宰割及索取赔款。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如亚非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等;

④  30年代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如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反法西斯的武装斗争

(2)   主要矛盾变化及其结果:

①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它们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分割世界,竭力争夺利益并削弱对方。经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争斗,列强达成妥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演变成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由于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到处侵略扩张,遭到世界人民反对,也加深了它们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而且英、法、美用绥靖来缓和这一矛盾的企图破产。

②这一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8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在30年代是怎样打破的?

(1)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国社会危机加深,世界局势紧张。

(2)   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大肆对外侵略扩张,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3)   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奉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剧了战争危机。

(4)   反法西斯的斗争兴起,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重新兴起。

19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日对外政策各有什么特点?并根据史实分析源流。

(1)   英国奉行一贯的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拒绝参加以法国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以便牵制法国称霸欧洲。

(2)   法国一向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所以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削弱德国,与欧洲中小国家结盟,共同防御德国。

(3)   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和“大棒”、“金元”并用的外交政策,在“一战”后继续沿用,它凭借经济实力,运用金元外交,妄图支配世界事务。

(4)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意欲吞并中国,称霸亚洲,战后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制定侵华纲领,把目标指向中国东北和内蒙古。

 

 

 

华侨生高考 上海萃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 沪ICP备16042728号   微信号:13671693374  华侨生高考   网络营销推广微信: seo12315   网站地图